财知道|海康威视年报:不仅要自我迭代,而且面对智能市场激烈竞争
增速放缓,竞争不歇。
文 | 刘晓悦
2月27日,海康威视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4.27亿元,同比增长10.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02亿元,同比增长7.96%。
截止36氪浙江发稿前,3月1日,海康威视高开高走,最高涨幅7%,市值接近5500亿元。虽然,海康威视以自身实力,仍保持浙江市值最高的A股上市头衔,但对比往年营收速度,其增长问题也愈发明显。
来源/海康威视2020年度业绩快报
回顾海康威视往年财报,很明显可以看出,从2016年开始,海康威视营收开始进入增速较慢的阶段。据九方智投显示,2016年之前,海康威视营收增长率均在40%以上,2014年甚至增长了60.37%,直至2016年,增长率下滑近一半,达到26.32%。
赚钱越来越“慢”的海康威视,其背后原因是什么?作为新增长引擎的企业数字化能否担当“重任”,帮助海康威视穿越周期?
20年沉浮安防产业,海康威视将萤石网络拆分上市,是何种策略?
20年的安防事业
2001年,海康威视成立时,中国安防产业还在成长期。当时,国内安防还是以国外产品的代理为主,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也大多为外资企业。
海康威视最初瞄准的是安防产业链中前端视音频信息采集处理设备和后端数据存储及处理设备,并于2002年推出了DS-4000、DS-8000系列的摄像机和操控版。
从实际结果来看,海康威视也算是押对了“赌注”。
2006年,《中国安防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安防行业发展目标,在市场与政策的红利下,海康威视进入发展快车道。同年,海康威视第一次进入A&S“全球安防50强”排行,并布局海外市场,营收颇丰。
为更好地拥抱资本、拓展研发和业务,2008年,海康威视开始股份制改革,逐步从硬件提供商转变成“产品+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就是说,海康威视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型成了集产品、软件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一体化的企业。
正是这次转型,代表着海康威视开始了新的征程。
2012年,海康威视逐步将云计算、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引入视频监控产品,并开始看向C端市场。2013年推出了萤石(EZVIZ)品牌的互联网视频业务,主要通过智能视频产品及其他传感器、云智能视频服务平台及移动应用软件,为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客户提供互联网视频应用及服务。
经过7年的发展,萤石网络成为了首个实现盈利的创新业务。
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0.26亿元,实现净利润3703.07万元;2018年,萤石网络实现营业收入15.15亿元,实现净利润1.19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约48%,净利润同比增长约222%。2019年和2020年1-9月,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4.26亿元和20.49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6亿元和2.73亿元。营收能力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长率。
如今,作为国内安防“一哥”的海康威视是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业务聚焦于综合安防、大数据服务和智慧业务。
但海康威视“赚钱”速度慢了。
业内人士分析,营收下滑是安防行业整体已经过了高增长的红利期。
安防市场的竞争是存量竞争,而海康威视已占领大部分市场,想要有新的增长引擎,就需要新的市场业务。
基于此,海康威视培育了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海康汽车电子、海康智能存储、海康消防等8个创新业务,覆盖智能家居、机器人、汽车电子、存储器、红外视觉设备、消防解决方案和智慧监测等领域。
据了解,2018到2020年上半年,海康威视创新业务分别实现营收26.97亿元、44.37亿元、25.1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3%、58%、40%。
与TO B的主营业务不同的是,海康威视的创新业务是TO C。
以萤石网络为例,目前已形成了“1+4+N”的产品和业务体系,1代表云平台服务;4代表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和智能服务机器人等公司主要的智能家居产品;N代表公司生态体系中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包括智能新风、智能净水、智能手环、儿童手表等。
截止2020年9月末,萤石网络物联网云平台接入设备约9500万台,平台注册用户超过6700万,月活跃用户超过26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1100万。
1月8日,海康威视宣布,拟分拆持股60%的控股子公司杭州萤石网络有限公司至科创板上市。
此举引得众人纷纷猜测,在竞争加剧下,海康威视分拆萤石网络上市,是布局和争抢智能家居生态的饭碗,还是为了寻找机遇补齐短板?
竞争激烈,巨头入场抢万亿蛋糕
事实上,巨头们们在突破自我的同时还需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如今,海康威视的视频设备早已布满城市大街小巷,随着海康威视加大智能化、投入创新业务、研发各种新形态等产品的布局,证明了安防市场已经从以前的重设备,变成了重智能。
这一点,通过疫情就能很明显的感受到,当传统安防增加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就使得互联网大厂、科技企业纷纷瞄向了安防市场,企图用自身优势技术占领市场。
以阿里为例,早在2019年5月27日,阿里以36亿收购千方科技15%股份,成为千方科技第二大股东。
阿里加入后,千方智能形成了从产品到解决方案、从云端数据到出行者、从硬件基础设施到软件智慧中枢的完整产业链。1+1>2的模式,让阿里瞬间占据了智慧安防、智慧交通市场。
此外,腾讯的腾讯优图、腾讯云、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布局安防板块;百度的AI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在安防监控上也有所尝试;华为2012年宣布进军安防,成立了智能安防的业务部门,以融合于物联网的公共安全信息化服务为主要业务方向。
据中研普华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智能摄像机行业发展前景战略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安防行业总收入达2350亿元,2013年增长至3800亿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7562亿元。
随着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安防已经成为“新基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鲸准数据,截至2022年底,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近万亿。
未来,这块近万亿的“大蛋糕”属于哪些企业,市场正在重新分布中。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智能安防时代,不仅是软硬件巨头的比拼,更是阿里、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厂们的“必争之地”。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